初春的古城宁安,牡丹江缓缓流淌,岸边垂柳绽出新绿。带状公园里,苍松翠柏掩映下,一幢三层仿古建筑显得庄重肃穆,这座建筑的飞檐下,悬挂着邓颖超亲笔题写的匾额——马骏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听着讲解员深情的解说,那个对很多人来说只是藏在历史深处的英雄形象愈发清晰起来。“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叫我不宣传马列主义,不搞革命,这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难!”马骏曾经发出的铿锵有力的誓言,萦绕在人们耳边。
同学少年救国志
1895年10月19日,马骏出生在原吉林省宁安县城宁古塔(现属黑龙江省)的一个回族家庭。少年时代的马骏聪颖好学,记忆超群,8岁入私塾读书。
1912年,马骏到吉林一中读书,第二年,17岁的马骏在家乡宁安参加并领导了有名的抵制日货斗争。在这次斗争中,他表现出了讲演天赋和组织才能。
1915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此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国难当头,马骏和周恩来等同学奋起抗争,成为南开中学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
南开求学期间,马骏把在学校接触的新思想带回家乡。他召集群众,宣讲“二十一条”的侵略实质,揭露袁世凯卖国求荣的行径,号召人民起来斗争。他领着学生,在街头巷尾高唱《勿忘国耻歌》,还穿上长袍马褂,亲自导演了新剧《一念差》,讽刺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深受宁安群众欢迎。
五四先锋得美名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马骏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始终站在前列,勇于斗争。他擅长演讲,无畏无惧。为了反抗压迫和统治,他多次以组织者的身份发动学生和各界民众组织示威、游行、请愿以及罢课罢市等行动,并被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成为五四运动京津地区主要青年领袖之一。
8月26日,为营救在声援山东惨案中被拘禁的请愿代表,马骏被京津学生代表公推为学生运动的总指挥,率领天津、北京、济南、烟台等地45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了学生请愿大示威,要求惩办元凶,释放请愿的代表。军警以皮鞭、枪托殴打学生,威逼交出马骏。马骏挺身而出,从容被捕,由此得名“马天安”。
迫于压力,北洋政府释放了全体被捕代表。出狱后的马骏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撰文说:“进狱以前的马骏是家人的马骏,出狱以后就是国人的马骏。”
白山黑水播下红色种子
1919年9月6日,马骏、周恩来、邓颖超、郭隆真等进步青年在天津正式成立“觉悟社”,出版《觉悟》杂志,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天津反帝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是共产主义小组的萌芽。
马骏经过革命斗争的洗礼和锤炼,不断地成熟起来。1920年,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共早期党员,也是天津和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2年初,马骏受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派遣,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马骏回到东北后,经常活动于宁安、哈尔滨、吉林等地。他善于广泛联系各界进步人士,扩大革命力量,利用各种关系,向商、学界进步人士宣传革命思想。
“在家乡宁安,马骏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成为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原宁安市委档案研究室主任赵新华介绍,马骏在宁安开展革命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播撒的革命火种却在这里生根发芽,快速蔓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了一大批群众,他的亲弟弟马骥(1942年牺牲在北京)、表妹韩幽桐就是其中的代表。
马骏是最早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人。他住在南开校友、著名教育家邓洁民先生创办的东华学校里,并在此执教,同时进行革命活动。他又通过东华学校校医王锦生的介绍,结识了进步青年韩迭声。
马骏向韩迭声、于芳洲等人介绍天津反帝救国的斗争经验,指导他们组织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从此,哈尔滨各界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之后,哈尔滨各行各业都分别成立了“救国唤醒团”分团,工人来了,学生、商人还有妇女们也纷纷加入。他们积极宣传反帝救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到1922年2月,“救国唤醒团”由最初的30个发展到64个,并成立了联合会。
指导组建救国唤醒团,是马骏在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贡献之一。哈尔滨“救国唤醒团”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持续半年之久,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力量,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的代表势力,为后来党领导的反帝爱国斗争奠定了基础。
1923年2月,韩迭声组织创办了《哈尔滨晨光报》,马骏利用这个阵地,发表多篇文章,宣讲救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推动了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23年9月,马骏受党组织派遣,到吉林毓文中学任英文教员兼作训育学监,以此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期间,马骏在学生中秘密组织“读书会”,努力宣讲革命真理。
192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吉林,马骏四处奔走,发动各界群众声援,指挥各界人士4000多人示威游行,支援上海工人反帝爱国斗争。这是吉林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规模空前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吉林革命历史的新篇章。
“在吉林开展革命工作的时候,军阀为了抓捕马骏,将支持他革命的父亲杀害。”赵新华说,面对反动政府,马骏毫无惧色,他牺牲了最重要的家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革命火种播撒在东北这片白山黑水之间,为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和接下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受命危难英名永存
1925年,在李大钊的邀请下,马骏赴莫斯科留学,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学员。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马骏毅然受命回国,担负起中共北京市委的组织恢复和重建工作。
马骏秘密到达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北京。奉系军阀得知他回京的消息,在城内布下很多暗探和军警,日夜搜寻他的下落。马骏常常置身于贫民窟、工人区,积极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群众很快发动起来,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1927年11月中旬,中共北京临时市委成立,马骏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但临时市委11月下旬就遭到了破坏。12月3日,马骏同其他四位委员被京师警察厅逮捕,关押在北京中央监狱。
如今,在马骏纪念馆里,既有马骏在狱中面对酷刑、精神折磨和高官厚禄收买全然无动于衷的画像,也有场景再现当敌人以死威胁时马骏愤然提笔,写下“故共产党员马骏之墓”的一幕。
韩琳琳是马骏烈士的重外孙女,如今是马骏纪念馆讲解员。她说:“太姥爷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令反动军阀无计可施。1928年2月15日,他穿着洁净的蓝色长袍从容出监,嘱咐太姥姥好好抚养孩子,让他们长大成人,随后脱下长袍交给太姥姥留作纪念。”
马骏烈士慷慨就义,年仅33岁。
消息传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全校师生举行了追悼会,并把中山大学俱乐部命名为“马骏俱乐部”。1945年中共七大举行革命烈士悼念仪式,马骏的名字列在革命烈士的名单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为马骏举行了公祭仪式。将其坟墓迁入北京东城日坛公园,以供后人瞻仰。墓碑上的碑文“回族烈士马骏之墓”为邓颖超所书。1995年,在烈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宁安市的马骏纪念馆隆重开馆。
2021年04月25日09:47 | 来源: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