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艺术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教育
牡丹江大学2023年度美育工作报告
发布: 牡丹江大学 日期: 2024/03/05 点击次数:

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办发〔2021〕32号)部署和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年度美育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坚持以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积极开展2023年度美育自评工作,现将牡丹江大学2023年度美育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点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我校美育工作,推进美育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实施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美育育人功能,提高美育育人成效,学校开足开齐各类艺术类课程,加强美育课程教学管理、美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特色艺术实践活动,提供活动条件保障,切实把美育工作落到实处,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等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美育工作开展情况

(一)课程设置

1.将美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学校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教育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且每个学生至少获取2个学分方可毕业。

2.开足开齐公共艺术教育修课程。包括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和任意性选修课程: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课程。课程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开设。

(二)教学管理

1.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将教务处和传艺学院设为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

2.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全校选课系统,供全校学生自主选课,开设的《音乐鉴赏》、《扮靓我的小窝——家居空间设计》、《广告创意与表现》、舞蹈、声乐、器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均有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课程内容注重学科基础知识讲授,有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3.强化教研督查。学校严格执行学校二级督导三级监控制度,建立公共艺术课程评优办法和教师听课制度,结合教学比赛,积极组织公共艺术课程评比、评优和教学观摩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开拓教学改革创新。依托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课程数字化资源平台,艺术课程不定期更新课件、教案、图片、视频等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艺、动画学院教师联合开发的《打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大学艺术概论》在线开放课程在智慧树网和校园网同步建设,至今已有多所院校,近千名学生参与学习,教学效果良好,拓宽了艺术课教学途径。

(三)教师队伍

1.高素质队伍结构合理。学校现有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热爱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组织教学的美育教师队伍。目前担任美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36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2%,其中专职教师22人,占艺术教师总数的61.1%。

2.积极参加研修培训。学校积极组织艺术类教师参加艺术教育研修班和双师、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对接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2023年学院派多名教师参加了评价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

3.队伍教师待遇。学校对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职务评聘、奖励、进修、培训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要求。建立合理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制度,将公共艺术课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外艺术活动和艺术社团(团体)辅导工作的时间,按实践教学计入其工作量。艺术展演、基本功比赛获奖纳入工作考核和职务评聘。

(四)艺术实践

1.展演活动丰富多彩。校团委按照上级工作要求联合各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演或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宿说青春 一见钟寝”寝室文化节、“梦想起航 青春飞扬”2023年迎新晚会、““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纪念“五四运动”大型文艺、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实践周和大声展演出汇报等文艺演出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实践能力,音乐专业,每学期的第15-16周被专门安排为专业实践汇报演出的教学实践周,美术教育专业则通过举办写生周和专业考察周等活动,展示学生在油画、漆画、彩岩画和国画等各个领域的专题作品,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社会传播了美的力量,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化。

2.师生比赛佳报频传。传艺学院师生积极参加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组织的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师生基本功等比赛,2023年度参赛14项,共获47个奖项。

3.慰问演出温暖人心。团委联合传艺学院积极组织学生艺术社团参与各项社会文化活动,“赴五林镇杏树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开展致敬中国电视动画40年盛典”文艺演出,与牡丹江市第五中学进行职业教育艺术实践交流。

4.社团建设呈现规模。学校采取校院级团委共建社团,平均每个学院建有1个艺术类社团,平均每月1次社团活动,学生参与率在65%以上。

5.构建美育协同机制。学校在美术教育领域引进了两位国家一级美术师;在音乐专业领域聘请了两位声乐教授。此外,学校还邀请了牡丹江群众艺术馆的副研究馆员担任客座教授兼职美育教师,他们的专业指导和丰富经验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院的美育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6.校内营造良好氛围。学校在校内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设有传统文化艺术工作室、国画工作室和彩岩工作室,邀请客座教授周尊成定期在校园内开展冰雪画专题讲座,依托极地艺术研究会,开展“永远跟党走、奋斗新征程”大合唱舞蹈、“牡丹江大学第二届中华经典演讲‘诵读中国’”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艺术良好氛围。

7.校外延伸美育课堂。学校将美育课堂教学延伸到了牡丹江市区及其周边的社区,牡丹江大剧院、牡丹江文化宫、文化广场、江滨码头公园等公共场所,与校外共建美育基地联合开展公益演唱、山水画展、戏曲.曲艺展演、大合唱比赛演出舞蹈等14次活动。

(五)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美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美育教育办公室在教务处,学校主管美育工作的领导熟悉美育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优化美育工作环境。

2.经费保障。2023年美育经费约12万,用于购买和更新专业器材、校院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3.实践保障。学校建有专门的可容纳200人的表演厅,可容纳1000人会艺厅和美术艺术展馆等艺术活动场所,满足全校师生校内外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学校配置标准的美术、音乐、舞蹈教学专用教室以及琴房、画室、排练厅、舞蹈厅、多媒体教室、电钢教室和实习实训工作室等场馆,配备数量足够、质量优良的专业器材,场馆设备总值近150万元,为师生的艺术创作和表演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

4.图书音像资源保障。在发挥图书辅线美育功能,学校图书馆设置有图书借阅室、电子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采编部等部门,线上线下结合进行全面服务,实现自动化管理,图书、音响、影像和网络信息等丰富资源,服务,以满足全校师生学习、教学、科研需求。

二、美育工作亮点

1.注重践行美育,凝练办学特色。学校紧密结合各专业建设情况和办学状况,凝练学院办学特色。通过将美育融入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现了美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让美之心融入美之艺之中,落实于实际行动中。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践行美,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美育的力量,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注重文化传承,强化艺术教育。通过美术教育专业以工作室模式开设特色课程,如国画、彩岩画、传统文化艺术等方向,由技能大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举措凸显了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在艺术领域的综合素养。通过这些努力,学校成功强化了艺术教育的品质和效果,为师生在美育领域的共同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1.践行美育的教学改革创新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丰富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体系,加强美育“三教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2.师资队伍践行美育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需要继续加强教师培训、研修、参加大赛和美育实践等,快速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

 


牡丹江大学2023年度美育



初审:孙东娟

复审:崔   爽

终审:申   影